兴义耳块粑
时间:2024-10-17 点击:858次
吴梦梦第一次在粉丝家实穿旗袍_暗交拗女一区二区三区_7x7x7x7x7任意槽2024进口免费
饵块粑,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市特产。
“饵块粑”原产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在黔西南州已具有悠久的历史,属布依族特色食品。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从事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素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的布依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已相当发达。
凡是吃火锅的人应该没有不知道耳块粑,呵呵,这就是产于兴义的糯米特色食品,自古以来农家每年就挑最好的梗米和糯米,淘洗浸泡后蒸熟,先舂捣如泥,再趁热揉成长方、椭圆、扁圆德形状,凉后即为二块粑。两种米质巧妙混合而来的二块粑,爽口而有弹性,切片之后也是晶莹润泽的一片片。如果说原先的二块粑还像一道小吃,现在它就已然被返朴归真的潮流发扬光大为一道特色菜了,和着火腿炒,香而不腻且买相十足。当地特产毛稻米(又称香米)经淘洗、浸泡、蒸头道、二道至熟透,入石碓舂至不见米粒为止,再搓揉而成。冷却后涂菜油防裂,俟硬实后置清水中备用。略显淡绿,软而有劲,富有韧性,不裂不溶,煮不乱汤,气味清香,耐水泡贮存。可油煎、肉炒、火烘、油炸,制成甜油粑丝;切丝晾干,以菜油炸脆,香酥尤美。
据考证,布依族起源于古代濮族(蜀国八族中的一族)的一支和百越(古代南方诸族的泛称)的一支。濮族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个很大的族系,因与楚人在江汉流域进行的战争中失败而被迫向贵州、云南一带迁徙,在北盘江畔与百越民族融合形成“濮越”民族,即布依族。据当地布依族传闻,由于濮族人在战败后向贵州迁移过程中,不便生火做饭,百姓饥困不一,族人只好用围于腰间的长布带和头上的帕子(布依族人头上包裹的布带)缝成圆筒状,将煮熟的米饭装入布包,背于双肩,长途跋涉于迁徙的路途中,米饭在途中经过日日夜夜长时间的风吹、雨淋、日晒,并在行军休息和途中夜晚睡觉时的滚压,几经揉挤,变成饭粑。濮族人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小刀将其切成小块烧煮,烧烤时小块的米粑烧得变糊起泡,极其象人的耳朵,当时被濮族人称之为“耳”粑。在整个迁徙过程中,濮族人就靠吃这种“耳”粑及野菜维持生存、充实体力、抵御疾病,从而渡过了难关,挽救了整个“濮越”民族。后来布依族人为了纪念“耳”粑在迁徙过程中的丰功伟绩,视其为一种吉祥、神奇的食品,就用其来年夜祭神、岁朝奉供祖先,成为一种节日食品。
后于1652年,明朝灭亡后,南明永历皇帝在逃亡过程中,经广西迁入我省安龙,永历仓皇奔逃到达安龙时,生下一场大病,全身发冷,无奈中进入当地一农户家休憩养病,巧逢农户家正在打“耳”粑祝寿,众人见状,提议用布包将刚打好的烫热“耳”粑包住当作枕头,为其取暖御寒,永历皇帝才得以救助。烫热的“耳”粑经永历皇帝当作睡枕后,逐渐冷却成类似于“枕头”状的外形,“耳”粑因此被布依族人作为皇室之物称为“枕头粑”,象征着健康、吉祥与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