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饶饤桌,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特产美食。
三饶是古时中原南迁移民由福建进入广东的必经之地,饤桌陈列(饤饾)的习俗也随之传入。饤桌进入三饶后,当地人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已的特色。由于历史上的不断演变,饤饾传入古城三饶已近700年的历史,三饶本地人都称为“饤桌”或者称为“摆桌碗”,这比饤饾更为通俗易懂。因为制作的物料都来自动、植物,特别是农作物中的五谷和青菜,制作的技艺和工具渗合了雕刻、彩绘、造型等民间工艺艺术,因此,又称为“彩青艺术”。每年元宵期间成为三饶古城各家各户展示“饤桌”的时间。
饶平“彩青艺术”(三饶饤桌),按其饤桌的原料分为斋菜和腥桌,由于腥桌的原料取自于猪、鸡、鹅、鸭等肉类和内脏,造价较高,所以饤桌多取料于五谷、面粉、薯类、粟、麦、豆,或取料于各种枣类、菇类、果类等鲜果,再以面粉,麦生为原料,揉合成各种桌碗和桌盘的装饰载体,做成弧形、半圆形、圆形的形态或锥体或圆锥体的造型,并在上面点缀上豆类、谷粒、麦粒,垒贴成吉祥的词句,有的再在桌碗的顶端配上由面粉做成的通花,通花多染上红、黄、蓝、橙、黑、青等各种鲜艳的色彩,成为桌碗。斋桌中的桌盘,多以面粉揉成的面团,然后贴在桌盘里,通过造型艺术,在桌盘上雕刻、制作、拿揑成各种人物和动物的形态,并彩绘上色,使桌盘上的各种人物和动植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的用面团、谷壳、珠片等材料作衬托,使桌盘、桌碗更显得争奇斗艳,珠光宝色,璀璨夺目。
一、桌碗
①米类桌碗:由白米、黑米、赤米、麦粒、谷粒点缀而成。在桌碗的底层垫上秕谷成圆锥形,再在上面贴上由面粉楺成的面团层,用手工将一粒粒的白米,黑米、赤米、麦粒、谷粒,一层层地粘贴在面团层上,使之规则分布成行,层次分明,并从下到上形成锥体,在锥体上方加上红花绿叶。
有的米类桌碗,由白米、黑米、赤米、红米制成,并将这些不同颜色的米构筑成不同的字句,如“五福临门”、“国泰民安”、“合境平安”、“欢度元宵”、“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等,色彩的点缀和不同颜色的米,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米类桌碗,大多米类桌碗都编排出各种不同的吉祥字句,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和吉祥的祝愿。
②豆果类桌碗:由黑豆、黄豆、绿豆、白豆、红豆、青豆、莲籽、花生仁、玉米、瓜籽、菇类、枣类、西红柿等原料点缀而成,这些桌碗大多摆成圆锥形,有的是单一色,有的是双色或多色,一层层地垒插或垒贴起来,使桌碗中单色的显得绚丽,多色的显得斑谰,相互辉映,赏心悦目。
豆类桌碗更是丰富多彩,制作者根据豆类的不同颜色和形态,在桌碗上排列出不同的图案和字句,使桌碗更具特色。有的豆类桌碗,豆有平插、竖插、横插,再根据桌碗的立体变化和豆的颜色不同,使桌碗上面铺垒出来的诗句和字眼富有层次感,令人叹为观止。如“年年有余”、“四季平安”、“双喜”等豆类桌碗,制作者将红、白、黑、赤、黄等豆类,拼排出不同的桌碗,豆的排列层次不同,色彩不同,结构不同,点缀不同,形态不同,有的在色块上呈螺旋形,有的呈半圆形、梭形,就是豆的垒贴也根据不同形状的豆进行构筑,使豆类桌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二、桌盘
桌盘的原料大多都是由面粉、麦生揉成面团,根据制作者的创作灵感,将面团拿捏成不同的形态,可以是人物的、动物的、植物的,大多是花鸟虫鱼和表现人物风情的古代人物。
①表现人物的桌盘:将面团揉捏成人物,如“八仙过海”、“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古代仕女”、“穆桂英”、“花木兰”等流传于民间的人物风情。
②表现动物的桌盘:将面粉揉捏成不同的动物,如“十二生肖”、“松鹤图”、“年年有鱼”、“梅花鹿庆春”、“燕子报春”、“鱼”、“虾”、“蟹”、“青蛙”、“金蝉”、“金凤鸣春”、“孔雀开屏”、“龙虾招财”等。
③表现植物的桌盘:将面团揉捏成各种各样的植物,大多是民间诗词歌咏的植物,如“岁寒三友图”、“牡丹富贵”、“荷花”、“桃花”等。而大多的植物拼盘都拼成动植物拼盘,因为人们总喜欢在红花绿叶上点缀燕子、蝉、青蛙等不同的鸟类动物。
④有的桌盘是由蔬果做成的,如“亥年吉祥”,制作者不是取料干面团,而是将白萝卜雕刻成一头大猪和五头小猪,再用色彩点上猪眼、猪鼻、猪脚,如“孔雀开屏”,用南瓜雕成孔雀头,而孔雀身则用青瓜片、红萝卜片、白萝卜片、洋葱片拼并而成。
三、斋类和腥类的桌盘桌碗
大多的桌碗都是由五谷和豆类做成的,而桌盘由于盘面敞开,面积较大,比较好构图,所以桌盘的表现形式比较丰富多彩。如腥类桌盘的“雄鹰展翅”,鹰嘴由红辣椒、鹰头由发菜、身子由香肠片、翅膀和尾巴由卤味猪耳朵片、爪子则由鸡爪拼成,造型逼真。
有的腥类桌,将山鸡、鹅、鸭全只摆在桌上,整个桌面就是一个画面,既有全造型的动物,又有衬托的不同色彩植物,也有盆景点缀,显得形态生动,意境奇特。
饶平“彩青艺术”(三饶饤桌)于2007年7月被省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