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陶瓷
时间:2016-04-08 点击:756次
铜官陶瓷是湖南省望城县铜官镇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铜官陶瓷源远流长,其传统制作技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官镇地区陶土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陶瓷制作,产品器物以“釉下彩”为主要特征,同时与贴花、印花、雕塑、刻划等技艺结合,分建筑用陶、日用陶和美术陶三类。产品细腻如瓷,润泽如玉,坚固如石,耐铁打碰撞和高温蒸煮,且不含镉、铅之类有毒物质,深受中外各界的欢迎。
在殷商之前,舜帝就带领先民在湘江一带开始了制陶之业,进行原始的手工制作。至唐代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就十分成熟。
1、从长沙铜官窑遗址和其它古窑出土文物和积淀深厚的陶瓷碎片考究,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已创造性地表现在造型、成型、烧成、装饰等诸多方面,构成了全方位的陶瓷手工制作体系。
2、2000年,德国人蒂尔曼.沃特发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出“黑石号”载有9世纪中晚唐陶瓷产品的沉船,其中长沙铜官窑的精美瓷器达6万余件,这些产品充分展示了铜官陶瓷手工技艺的历史渊源和巨大魅力。
3、在日本、朝鲜、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伊拉克、坦桑尼亚、肯尼亚、伊朗等17个国家发现了唐代长沙铜官窑陶瓷文物,这些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异国的产品,已在全球形成了“唐瓷效应”。专家认为“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是属唐代遗存。[2]
长沙窑址位于湖南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所以旧时有着“铜官窑”之称。该
窑址在1956年首次被发现,随后在1964年及1983年分别经历了两次较为全面的挖掘。研究发现:长沙窑实是在我们较为熟知的——“未有湘阴先有窑”湖南湘阴岳州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汉、三国时期岳州窑就有生产瓷器,在唐、五代达到巅峰,主为青瓷。其虽产量不能与同时期最著名的青瓷窑——“秘色窑”即越窑相比,但也在陆羽《茶经·四之器》对当下六大名窑时评中,被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而列四席,显赫一时。《水经注》载:“铜官山土性宜陶”,在岳州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铜管古窑随后成为了唐代南方最重要的窑口之一。其对釉下彩绘发展直接为唐以后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彩瓷工艺的里程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