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滩硝
时间:2016-03-19 点击:653次
解放前,在郑县城隍庙和职工路以西,北大街以东,开元寺以北,北城墙以南,有一片很大的空地,这便是硝滩。北大街清真寺小学上学的路上,有十几个淋硝的都有一眼水离井口很近的水井,但水很苦,不能喝,那是为淋硝而打的。
这些淋硝的泥水地,是长方形,大约有半间房子那么大,高三尺上下。泥地一头的下方,埋有一口大水缸,是盛淋下的硝水用的。
产硝的过程和方法,是在硝滩的空地上,先甩铁耙将地上的土耙虚,然后再用小石磙把土压平。等半个月后,地面泛出一层白霜,就把土收集在泥地一旁。然后用土将淋池填到九成满时,用井水浇灌。早上把水倒进池子里,天黑时水就慢慢流进缸里了,淋下的硝水好似浓茶一般。检查硝水质量的办法,是把一个生鸡蛋放进硝缸里,鸡蛋能漂起来,证明硝水质量好,如果鸡蛋沉下去,说明硝水质量不行。
熬硝人的家里,都垒有一个半人高的大火炉,上面放有一口头号大铁锅。把硝水倒进锅里之后,开始用大火煎熬,等锅里的水不多时,经过处理,硝和盐就出来了。一次大约出硝五、六斤,出盐十三、四斤。
东大街因为硝地多,干这行的人也多,不过眼下已经无人再干这行了。
许多孩童,因为家里贫穷,上学困难,有时也拿起一个扫帚把路边和墙根的硝,推到淋池前,换一点钱买纸买笔。
郑州解放后不久,东大街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社里领导把过去会熬硝的社员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熬硝副业小组,共十余人。在宋族家庙里,垒了两个大媒火支起两口大锅,继续熬硝,熬硝小组大约干道1968年。省会人口增多,医院、学校、工厂、商店,马路、各式各样的高层家属楼逐渐把硝滩占完了。由于地平垫高了,水泥路面多了。硝滩不长硝了,传了多少代的熬硝业才到此结束。
在管城回族区的商城路中断,3路公共汽车站有一个硝滩站,东西南北各地往来的行人,在此上下车的很多,因此,现在比解放前知道硝滩的人更多了。但是,他们当中,大概谁也没有见过甚至也不知道那古老落后的熬硝生产方式。
如今,硝滩的面貌彻底改变了,昔日荒凉无人的盐碱滩,变成了大楼林立,人员密集,繁华的商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