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嘛相馆
时间:2016-03-09 点击:672次
座落在中华南路上的“阿嘛”照相馆已在该路有六十年的经营历史,1998年旧城改造时,才迁往中山东路经营。这六十年的经营中,给贵阳人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阿嘛”照相馆1937年在贵阳大十字开业,1939年2月4日,日寇飞机轰炸贵阳,“阿嘛”相馆与大十字同时遭难,同年5月,“阿嘛”在中华南路(当时叫南华路)上达德学校附近重新开始营业。
相馆为什么起名“阿嘛”呢?“阿嘛”是广东客家话,它的含义是赞叹之义,用“阿嘛”作店名,目的是希望把照相生意做到令人赞叹,佩服的意思。
“阿嘛”的创业经过。“阿嘛”的老板是彭晓珍等。彭的父亲彭玉书是有名的国画家,后来他认识了一位英国传教士,从这位传教士那里学会了摄影技术,不仅在广东汕尾开设了“老庐山”照相馆,而且把照相技术传授给彭氏兄弟。彭氏兄弟初到筑城时,为了能站住脚跟,时刻牢记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古训,带上礼品分别到中华南路及相邻的“光艺”、“黑白”、“曾氏兄弟”、“肖我轩”、“华记”等大小相馆,充分了解各家的设备、技术、经营方式,然后扬己所长,极大发挥“阿嘛”技术力量过硬、设备好的优势,并以热情待客,又绝对保证照相质量,对不合格的照片,不惜赔本重照,直到顾客满意,给筑城人留下了好印象,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终于在中华南路上站稳了脚跟。六十年来“阿嘛”以办事一丝不苟,待客热情礼貌,又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保证照相质量,赢得了筑城顾客的青睐。
“阿嘛”的骄傲。20世纪40年代,“电影皇后”胡蝶来筑拍摄影片《建国之路》时,邀请“阿嘛”给她照相,“阿嘛”派出彭千里给她拍照,胡蝶看到照片后,既惊奇又满意地说:“贵阳还能拍得出这样好的照片啊!”,彭请她为相馆题字,她欣然在彭的笔记本上用钢笔写下:“阿嘛照相馆”五个字,阿嘛把它塑在门面的牌匾上,轰动了贵阳,很多老百姓前来中华南路观看和拍照。相馆将胡蝶的题字做招牌一直沿用至今。戏剧家田汉、国画家徐悲鸿、叶浅予,音乐家马思聪等当时也住在贵阳,“阿嘛”都为他们拍了照,徐悲鸿和妻子廖静文还亲自到中华南路的“阿嘛”相馆拍婚纱照。
1946年4月9日,“阿嘛”的彭晓珍、彭千里等前往麦架桥(今大山洞)为蒋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总统),蒋经国(蒋介石的儿子,在台湾任国民政府总统)检阅青年远征军第205师并同部分将领、士兵讲话时拍照。相馆把这些照片陈列于橱窗内,再次轰动了山城,引来无数老百姓光顾中华南路,“阿嘛”相馆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1950—1951年,“阿嘛”有幸被邀请到遵义拍摄红军长征时在遵义的文物(遵义会议会址、强渡乌江天险等)。特别是拍摄遵义会议会址这一组照片时,为了找到最佳角度,他们背着沉重的照相机连续三天不辞辛苦,翻山越岭,直到找到最佳拍摄角度才拍照。照片送到北京审核,毛泽东主席看了照片后高兴地指着相片说:当年红军由这方进城,又由那方出城,遵义会议会址是柏辉章的房屋。经过毛主席审定后的遵义会议会址照片,即由新华社向全国发稿。
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后回国,路经贵阳时,在省政府广场和贵阳各界群众一千多人合影,就是“阿嘛”的彭千里拍照的。1964年,邓小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筑时,在省政府礼堂前和贵阳一千多各界人士合影,仍然是“阿嘛”的彭晓珍和彭千里、彭一帆拍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