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黄芪
时间:2016-06-11 点击:748次
宕昌黄芪是甘肃省陇南宕昌县的特产。
黄芪别名锦芪、绵黄芪,称高杆黄芪,另一种为蒙古黄芪宕昌称矮杆黄芪,均为豆科多年草本植物,宕昌从2000年开始引进,全县种植面积从2001—2004年每年平均在5000亩左右,也是我县种植面积较多的药材之一。
(一)形态特征
黄芪根为直系根,主根深长,圆柱形, 稍带木质,棕红色,中心黄色,肉质。长达1米以上,茎直立,上部分枝,高60—150厘米,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3—31片,卵状披针形成椭圆形,前面有白色长柔毛,托叶狭披针形,叶全缘,总状花腑生,花黄色,蝶形,花萼筒状,萼齿短,花瓣5枚,雄蕊10枚。雌蕊1枚,荚果、膜质膨胀、棕黄色、半卵圆形,先端有喙,有长柄,被短毛,每果种子5—6粒,肾形,棕褐色,长3毫米,宽2.5毫米,千粒重5.8克,花期6—7月。
(二)生物学特征
1、习性:
喜阳光、耐干旱、怕涝。喜凉爽气候,耐寒性强。可耐受-30℃以下低温,怕炎热,适应性强。野生于稀疏开阔的柞树林中,向阳山坡,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砂质壤土,粘重或盐碱地,低洼地及地下水位高之地不宜种植。
2、种子特性:
黄芪种子硬实率较高。硬实种子是指浸在水中不易吸收水膨胀的种子。种皮坚硬,不透水,阻碍种子发芽,有的种子硬实率达50%,实践证明只要将种皮磨擦破一些,然后浸在清水中,就能吸收萌发,因此硬实种子在播种前,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处理后种子发芽率可达85%以上。
(三)药用功效
以根、叶入药。味甘、性平。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功能主治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血栓,白细胞减少的贫血,痛疮溃烂,疮口久不愈合等症。
(四)栽培技术
1、选地与整地
黄芪是深根性药材,根长达1—1.5米,因此平地栽培应选择地势高,排水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山地应选肥沃的向阳山坡。
播前深耕并施厩肥每亩250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翻耕后,耙细整平作垅,垅距小垅60厘米,也可将小垅台成垅宽1.8米的宽垅,以秋翻秋整地秋起垅为好。
2、繁殖方法
常用种子直播,也可以育苗移栽。
①选种及种子处理:播种前选饱满、粒大、无病虫害,有光泽的优良种子。可三风选或水选剔除瘪粒和虫蛀种子,用碾米机快速碾二遍,擦破种皮。再进行摧芽处理,即将种子用40℃温水浸泡 12—24小时,装布袋里催芽待播种,也可以用70%——80%浓硫酸浸泡3—5分钟,取出迅速置清水中冲洗半个小时后播种,发芽率可达85%以上。
②播种: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4月上旬、中旬,秋播于9月中、下旬播种,也可采有夏播于7—8月播,出苗齐,幼苗健壮,播种方法采用条播,开沟3厘米,将种子拌等量的细砂,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1.5厘米,稍加镇压,播量为每亩1—2公斤,播后保持土壤温润,也可将三小垅合成1.8米大垅,在垅上每40—50厘米开一沟播种,垅间可种两行玉米,虽然此法费工,但产量高,质量好,可获“鞭杆芪”,有的产区采用育苗卧栽法,节约用地,便于起效,可避免产出“鸡爪芪”。产量较高。
3、田间管理
①中耕除草:黄芪幼苗生产缓慢,出苗后往往草苗齐长,因此苗高4—5厘米时,应及时中耕除草,常采用三铲三趟。苗高7—8厘米时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苗高10—12厘米时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先铲后趟,作到无杂草,培土到苗的基部,防止倒伏。
②间苗与定苗: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株距4—5厘米,当苗高10—12厘米时按株距9—10厘米定苗。
③施追肥:第一、二年生长发育旺盛,根部生长较快。每年结合中耕除草,可追肥1—2次,将肥施在垅边,每亩施厩肥1000公斤,再加施磷及钾肥各15公斤,促进根系的生长。
4、病虫害及其防治
①病害:主要是紫纹羽病和白粉病 。
②虫害:主要是豆英螟、籽峰、蚜虫。
③防治:a紫纹羽病可用5%石灰乳浇注病穴消毒,也可以每亩用70五氯硝茎苯1公斤进行土壤消毒。
b、白粉病可用50%托布津或51%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
c、虫害可用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5、采收加工
①留种
播种后第二年开花结籽,当果实下垂黄熟,种子变棕褐色时即可采收,种子成熟期不一致,应边熟边采,如采收过程迟,果荚开裂,种子散失,果荚采收后,晒干脱粒,去除杂质贮藏备用。
②采收:
黄芪播种后2—3年采收,秋季地上部黄萎后收获,挖时应深刨,防止挖断主根或损伤表皮。
③加工:
根挖出后,除去泥土,剪掉根茎须根,放阳光下晾晒,待晒至七成干时,捆成小束,再晒至全干。干品放通风干燥处贮藏。
产量:栽培3年亩产干货150—200公斤,折干率30—— 40%。质量以条粗,直长,绵软,皱纹少,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甘者为佳。